夜间过桥谜题?小学经典奥数题背后隐藏的数学模型

谜题内容(问题引入)

你或许不止一次见到过这个很有趣味的谜题。
说是啊,唐僧一行四人,来到了一座吊桥左侧,想要最终全部到达吊桥右侧。
但是呢,这个吊桥年久失修,只能同时承载两个人的重量,也就是说,任何时刻,桥上最多只能有2个人。
此外呢,此时已经到了夜晚,位于桥上的人必须要随身携带着火炬才能走路,而他们只有一束火炬。
注意火炬必须通过人为在桥上往返传递,不能直接从吊桥右侧扔到吊桥左侧。
由于行李啊种种原因,他们每个人走路的速度各不相同,孙悟空过桥需要1分钟,沙和尚过桥需要2分钟,猪八戒磨蹭一点,需要5分钟,而唐僧最慢,需要10分钟。
由于只有一束火炬,所以两个人结伴而行的时候,他们的速度要和其中较慢的那一位保持一致。比如用时1分钟的孙悟空,和用时10分钟的唐僧结伴过桥,也得要花费10分钟,即使这肯定让孙悟空非常不耐烦。
现在询问你,想让一行四人最终全部到达吊桥右侧,至少需要多长时间?
大家可以暂停几秒钟,思考一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案。

谜题答案(对于该样本例子的解决)

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能想到一个总共用时19分钟的方案,这也是最显然、最符合我们直觉的方案。
那就是,既然孙悟空走的那么快,那我为何不让孙悟空来回传递火炬呢?
也就是让孙悟空依次陪每一个人过桥,然后带着火炬快速返回,再陪下一个人过桥。
我们可以计算一下,孙悟空和沙和尚结伴,二人带着火炬过桥,用时2分钟,孙悟空带着火炬返程用时1分钟;
回到吊桥左侧的孙悟空再陪猪八戒过桥,用时5分钟,孙悟空带着火炬返程用时1分钟,
又一次回到吊桥左侧的孙悟空最后再陪唐僧过桥,用时10分钟。
至此,一行四人全部到达吊桥右侧,总共用时为2+1+5+1+10=19分钟。
如果用加号表示从吊桥左侧到右侧,用减号表示从吊桥右侧返回左侧。
从快到慢,孙悟空、沙和尚、猪八戒、唐僧依次编号为1,2,3,4.
那么这种方案可以表述为这样的形式:

+{1,2}1+{1,3}1+{1,4}+\{1,2\}-1+\{1,3\}-1+\{1,4\}

这个方案看上去已经足够迅速了,对吧?那么还有没有更为高效的方案呢?
其实是有的,我们注意到时间瓶颈在于猪八戒和唐僧两人都太慢了,分别要5分钟和10分钟,那么能不能让他俩一起过桥呢?
可是如果猪八戒和唐僧一起过桥后,再让猪八戒带着火炬返回,岂不是要浪费更多的时间吗?
诶,这样想就陷入一个思维误区了,携带火炬返回吊桥左侧的人,并不一定非要是刚刚才到达吊桥右侧的人。
我们可以先让最快的孙悟空和沙和尚结伴过桥,用时2分钟。
再让沙和尚带着火炬返回,用时2分钟。
沙和尚回到吊桥左侧后,猪八戒和唐僧两人接过火炬,结伴过桥,用时10分钟。
两人过桥后,在吊桥右侧等待已久的孙悟空,接过火炬返回,用时1分钟。
最后吊桥左侧仅剩的孙悟空和沙和尚结伴过桥,用时2分钟。
这样算下来,总共用时仅仅为2+2+10+1+2=17分钟!
同样的,新的方案可以表述为:

+{1,2}2+{3,4}1+{1,2}+\{1,2\}-2+\{3,4\}-1+\{1,2\}

实际上,这才是真正最快的方案。
真是非常Amazing啊!

问题推广

表面上看,谜题已经完美解决了。
但是不知道你是否会和我一样,感到如果仅仅止步于此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?
如果每个人的速度数值变动一下,还可以无脑采取这样的方案吗?会不会一开始最符合直觉的方案反而更优秀了呢?
如果不是4个人,而是5个人、6个人...N个人,又该如何思考呢?
行动过程中,每个人既可能在吊桥左侧、也可能在吊桥,仅仅是考虑每个人的位置状态,就有 2^N 种不同的状态,枚举所需要的成本可是指数级别增长的啊!
我们能不能在数学上建立一个模型、设计一个策略,使得不论有多少人、每个人的速度是多少,我们都有办法较为容易地计算出最少用时呢?

方便起见,我们把所有人按照速度从快到慢排序并编号

0<t1t2tN0<t_1\le t_2\le\cdots\le t_N

如果不超过2个人,非常方便,直接一次性全部过桥,写出来是

+{1,2}+\{1,2\}

如果有3个人,也很简单,只需要速度最快的人返程1次,也就是

+{1,2}1+{1,3}+\{1,2\}-1+\{1,3\}

过桥规律1

想要解决 N>=4 时的情况,我们可以先观察观察解决方案有着什么样的基本规律。
首先可以注意到的是,每次都是两个人结伴过桥、然后一个人返回。
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 a 单独从吊桥左侧到右侧,那么这必不可能是第一步行动,否则接下来又只能乖乖让 a 带着火炬回来,没有任何意义。

+aa+a-a\Rightarrow \varnothing

既然 a 单独从吊桥左侧到右侧不可能是第一步行动,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不是 a 第一次过桥呢?
从这式子可以看出,这样也是不划算的

a+b+ab\cdots -a+\cdots-b+a\cdots\Rightarrow \cdots-b\cdots

好吧,也就是说如果 a 单独从吊桥左侧到右侧,这只可能是 a 第一次过桥,并且不能是整局方案的第一步行动。但是这样也是不划算的,因为与其让 b 回来把火炬传给 a,还不如当初不要让 b 过桥,改为让 b 的伴侣和 a 一起过桥。

+{b,c}+b+a+{a,c}\cdots +\{b,c\}+\cdots-b+a\cdots\Rightarrow \cdots+\{a,c\}\cdots

同样的方法,也可以证明没有必要两个人结伴返回。

+{a,x}{a,b}+xb\cdots +\{a,x\}-\cdots-\{a,b\}\cdots\Rightarrow \cdots+x-\cdots-b\cdots

于是我们可以放心地说,每次都是两个人结伴过桥、然后一个人返回,由于总人数是 N,那么就是 N-1 次去程和 N-2 次返程。

过桥规律2

为了方便观察,我们可以在纸上画 N 个节点,分别标记上 1 到 N 表示每个编号的人,每个点 i 都对应着一个权值 tit_i,表示他单独过桥花费的时间。如果两个人结伴过桥,就在他俩对应的节点之间连一条边,注意两个人或许会不止一次结伴过桥,所以这里的边是可以重复叠加的。
只要数一数一个节点 i 连接了多少条边(也就是这个节点的度数 did_i),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,第 i 个人从吊桥左侧到右侧去了 did_i 次,相应的,从吊桥右侧到左侧单独返回了 di1d_i-1 次。
由于每个人最终都要过桥,所以每个节点至少连接了一条边,也就是度数至少为1。

di1d_i\ge 1

根据此前的结论,我们知道一共有 N-1 次去程,所以图中一共有 N-1 条边,我们给每条边也赋予一个权值,表示二人结伴过桥花费的时间,也就是这条边所连接的两个点和的权值最大值。
现在我们知道,从吊桥左侧到右侧,花费的总时间为 N-1 条边的边权之和。
从吊桥右侧到左侧返程,花费的总时间,为每个人单独返程的总时间之和。而每个人单独返程的总时间,就是他的点权乘以返程次数(度数减1)。

i=1N(di1)ti+ijEmax(ti,tj)\sum_{i=1}^N(d_i-1)t_i+\sum_{ij\in E}\max(t_i,t_j)

进一步考虑到,每增加一条边,就会分别让连接的两个节点的度数增加1,那么就可以化为这样的形式

i=1Nti+ijEmax(ti,tj)+ti+tj-\sum_{i=1}^N t_i+\sum_{ij\in E}\max(t_i,t_j)+t_i+t_j

式子的前一项是一个定值,只需要考虑如何让后一项尽可能小。
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每一条边具体会产生多大的时间代价,那么怎么连接这 N-1 条边呢。
小伙伴可以在纸上画一画,把玩把玩,你会很清晰的发现这样一些规律。
首先,边不可能“交叉”,意思是,如果 i<j<k<li<j<k<l,那么 i 连接 k 而 j 连接 l 的情形是不可能出现的。
其次,重复的连边只发生发生在节点 1 和节点 2 之间,并且只有节点 1 有权利和多个不同的节点连边。提示一下,如果不这样做,你会发现改为连接到节点1 或 节点 2 总是会产生更优秀的方案。具体的严谨证明就留给小伙伴们思考了。
以 N=10 的情况为例,最终形成的图一定是类似于这样的结构:

其实啊,这正是最初我们所说的两种方案的结合。
观察图中右侧的那些边(10和9、8和7、6和5),为了避免因为较慢的那些人们分别过桥而产生瓶颈,我们让较慢的人们两两结伴过桥,让最快的1号和2号充当劳模,来回传递火炬。这样的代价是,每有两个慢人结伴过桥,1号和2号也要多一次结伴而行。如果有 k 次满人结伴过桥,那么节点1和节点2之间就要连接 k+1 条边。
观察图中中间的那些变(4和1,3和1),到某个时刻,当较慢的人们渐渐到了吊桥右侧,对于吊桥左侧剩下的人们,即使让1号依次分别带他们过桥,然后1号单独回来传递火炬,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,比他们两两结伴过桥的效果还要好(毕竟不需要1号和2号额外结伴过桥了)。

结论

到此为止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对于 N>=4 的情况,我们只需要考虑最慢的两个人 N 和 N-1 是结伴过桥?还是分别让1号带领他们。
如果结伴过桥,就需要1号和2号先过去,2号回来,N号和N-1号过去,1号回来。这样以来,吊桥左侧就只剩下1至N-2号了,花费时间为

t1+2t2+tNt_1+2t_2+t_N

如果分别让1号带领,同样想要达到吊桥左侧只剩下1至N-2号的局面,就需要1号返程两次,花费时间为

2t1+tN1+tN2t_1+t_{N-1}+t_N

我们只需要在这两个式子之间选择较小的那个,采取对应的策略,就可以将 N 个人的局面转换成 N-2 个人的局面,然后对新的 N 采取同样的决策方法。
注意到,比较这两个式子的本质,是比较 2t2t12t_2-t_1tN1t_N-1,而序列 t 是已经排好序的。所以一旦我们决定选择让1号依次带领过桥,自此以后就不再需要决策了,统统让1号依次带领过桥就好。

2t2t1tN10?2t_2-t_1 - t_{N-1}\le 0?

当然,这个递归形式可以归纳出来,我们本质是枚举有 k 对最慢的人结伴过桥,其中的 k 从 0 到 N/2-1,剩下的人让1号依次带领过桥。
对应的时间代价为

Ck=(N2k)t1+(2k+1)t2+i=3Ntii=1kt2N+12iC_k=(N-2-k)t_1+(2k+1)t_2+\sum_{i=3}^N t_i-\sum_{i=1}^k t_{2N+1-2i}

对此的解释是,从3号到N号,这N-2个人中如果全部让1号带领过桥,需要1号单独返程N-2次,如果有 k 对最慢的人结伴过桥,1号可以少单独过桥 k 次,所以是 (N2k)t1(N-2-k)t_1
相对应的,2号和1号结伴过桥 k+1 次,2号单独返程 k 次,所以是 (2k+1)t2(2k+1)t_2
从3号到N号,原本都要依次被1号带领,因此从吊桥左侧到右侧而产生的时间代价为 t3+...+tNt_3+...+t_N,如果有 k 对最慢的人结伴过桥,可以省掉 tN1,tN3,...,tN2k+1t_N-1,t_N-3,...,t_{N-2k+1} 作为瓶颈的时间代价,所以是前者减去后者。
好了,至此,我们可以得出最终答案的准确形式

mink=1N/21Ck\min_{k=1}^{\lfloor N/2\rfloor-1}C_k

其中 $$C_k=(N-2-k)t_1+(2k+1)t_2+\sum_{i=3}^N t_i-\sum_{i=1}^k t_{2N+1-2i}$$